古人一日几餐呢?

2025-04-13 09:31:05

华夏先人饮食制度演变:从“朝食暮飧”到三餐普及

华夏文明的饮食制度历经数千年演变,从原始社会的饥饱不定,到商周时期的两餐制,再到明清三餐制的普及,既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,也暗含社会阶级分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。以下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,梳理这一历程。

一、原始至商周:从无序到两餐制

在原始社会,人类以采集、渔猎为生,食物获取极不稳定,饮食呈现“饥则求食,饱则弃余”的随意性。进入农耕社会后,粮食生产趋于规律,商周时期形成明确的两餐制:

商代:甲骨文记载“大食”(辰时,7-9点)与“小食”(申时,15-17点),对应劳作前后的能量补充。

西周:将两餐称为“饔”(朝食)与“飧”(夕食),成语“饔飧不继”即源于此,形容贫者难以维持基本温饱。此时饮食严格遵循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农耕作息,两餐间隔长达8小时,以稀粥、黍稷为主食,辅以少量腌菜或肉类。

二、秦汉至隋唐:阶级分化与三餐萌芽

随着农业发展,饮食制度逐渐分化:

秦汉:平民仍以两餐为主,但贵族与帝王已享特权。汉代皇帝推行“四餐制”(旦食、昼食、夕食、暮食),象征“天子承天时”的礼制。淮南王刘长曾因叛乱被罚“日食两餐”,可见餐制与身份直接挂钩。

唐代:因社会活动时间延长,两餐间出现“中食”(午间点心),《敦煌文书》记载官员辰、午、申三时有茶点,成为午餐雏形。但普通民众仍维持两餐,仅士人与富户能践行“晨粥、午膳、暮齑”的三餐模式。

三、宋元至明清:三餐普及与地域差异

宋代:商品经济繁荣与夜市兴起推动饮食革新:

城市居民因“直至三更尽”的夜市文化,形成“三餐+夜宵”模式,《东京梦华录》描绘汴京“每日交五更,诸门市井又复开张”。

农村与贫困阶层仍以两餐为主,甚至“日食一餐”,洪迈《夷坚志》记载贫者“每日两餐唯是藕”。

明清:时期,江南地区率先普及三餐,但北方农村与满族统治者仍保留两餐传统。康熙曾批注“汉人一日三餐,朕一日两餐”,凸显民族习俗差异。

四、特殊群体的饮食图谱

帝王贵族:周天子“四餐制”延续至汉代,清代皇室虽名义上维持两餐,实则“明二暗四”(早膳、晚膳加两次副餐)。

底层民众:受限于粮食短缺,战国士兵“食分二等”(《墨子·杂守》),宋代灾荒时“一日一餐”成常态。

五、饮食制度背后的文明密码

生产力决定论:两餐制与低效农业匹配,宋代铁器普及与稻作技术提升,为三餐提供物质基础。

阶级象征:唐代官员“中食”与宋代夜市消费,均以经济实力为门槛。

文化融合:唐代高桌大椅引入促使“会食制”取代分餐,饮食从生存需求转向社交属性。

结语

从商代的“饔飧”到明清的三餐,华夏先人的饮食制度镌刻着文明演进的烙印。这一历程不仅是农业进步的见证,更是社会结构、文化观念与生活美学的缩影。直至今日,当我们端起一碗米饭时,仍能触摸到千年农耕文明的温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