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是如何洗头发的?

2025-04-12 23:02:54

华夏先人洗头的方法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,从原始的天然清洁剂到逐渐丰富的洗发用品,既体现了实用智慧,也蕴含着文化礼仪与中医养生理念。以下分时期梳理主要洗发方式:

一、先秦时期:天然清洁剂的初用

1.草木灰水

远古至先秦,人们发现燃烧后的草木灰(含碳酸钾)溶于水后呈碱性,可去除油脂污垢。《礼记・内则》记载贵族 “三日具沐”,即用温汤(热水)调制草木灰水洗头,这是早期化学去污的实践。

2.淘米水(潘)

《左传》中 “潘汁” 指淘米水,富含淀粉和矿物质,呈弱碱性,既能温和清洁,又可滋养头发。平民常用此方法,经济易得,且符合 “物尽其用” 的生活智慧。

3.天然植物:皂角、无患子

先秦文献虽未直接记载,但考古发现与民俗传承显示,古人已使用含皂苷的植物(如皂荚、无患子)。将其果实捣碎或煮水,产生泡沫去污,兼具杀菌效果,可能在贵族或医者中率先使用。

二、汉唐:礼仪规范与中药入浴

1.洗发礼仪与频率

《礼记》明确 “沐” 为洗头,“浴” 为洗身,贵族需定期洗头以合礼仪(如祭祀前必沐),频率约 “三日一沐,五日一浴”。平民则依农时与劳作强度调整,多在温暖季节用清水或天然剂清洁。

2.中药洗发的兴起

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收录白芷、藁本等药材,其煎液可洗头,兼具芳香与抑菌作用。唐代《千金方》记载 “沐头方”,用当归、防风等煮水,体现中医 “以药养发” 理念,认为洗发可调理头皮、预防脱发。

3.淘米水的升级用法

贵族会将淘米水发酵(制成 “酸浆水”),酸性成分帮助软化发质,去污力更强,且气味清香。此法在《齐民要术》中称为 “潘泔”,多用于精细护理。

三、宋元明清:工艺细化与阶层差异

1.皂角制品的普及

宋代以后,皂角(皂荚)被广泛加工:晒干磨粉制成 “皂角粉”,或加入香料、猪胰脏制成 “胰子”(早期肥皂),去污力强且便于保存。宫廷中更有 “香肥皂”,添加玫瑰、桂花等精油,兼具美容功效。

2.茶籽饼与植物灰的妙用

南方山区发现茶籽饼(油茶籽榨油后的残渣)含茶皂素,水煮后洗头去油力强,且能防 lice( lice 即虱子)。北方延续草木灰水,但会混合荞麦皮、芝麻梗等煮水,增加护发成分。

3.平民与贵族的差异

平民:以淘米水、草木灰为主,辅以皂角碎末,经济实用。

贵族 / 文人:用中药煎剂(如柏叶、首乌)洗头,追求 “乌发固齿”;宫廷则使用牛奶、蜂蜜调制的滋养液,甚至进口香料洗发,体现身份象征。

4.工具与步骤:

洗头时多用木梳梳理(配合皂角水润滑),洗后以布帛擦干,避免湿发受寒。中医强调 “沐头勿当风”,即洗头后需避风,以防头痛,体现养生观念。

四、文化内涵与中医影响

1.洁净与礼仪

洗头不仅是清洁,更是礼仪需求。如《周礼》规定 “斋戒沐浴”,洗头作为 “洁身” 的一部分,用于祭祀、朝见等庄重场合,象征对他人与神灵的尊重。

2.天人合一的智慧

古人善用自然之物(植物、矿物),遵循 “取之自然,用之自然” 的理念,洗发剂多兼具清洁与养护,体现中医 “整体调理” 思想,如通过护发达到 “补肾养血”(因中医认为 “发为血之余”)。

3.民俗传承

部分古法延续至今,如西南少数民族仍用皂角、无患子洗头,江浙地区保留 “茶籽饼洗发” 习俗,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
总结

从草木灰、淘米水到皂角、中药煎剂,华夏先人洗头的演变史,既是一部实用技术史,也是文化与医学的融合史。古人以天然资源解决清洁问题,兼顾养护与礼仪,其智慧为现代天然洗护产品提供了灵感,更展现了中华文明 “物尽其用、天人和谐” 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