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中医是如何治疗高血压的呢?

2025-04-06 18:46:12

在现代医学中,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,长期的血压升高给众多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,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。然而,在传统的古中医理论体系里,虽没有 “高血压” 这一确切称谓,但对与之相关的症状及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,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且有效的辨证治疗经验。深入探究古中医对现代高血压的认知与辨证治疗方法,对于拓展高血压的治疗思路、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。

古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

情志失调致肝阳上亢

《素问・至真要大论》中记载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” 古中医认为,长期的情绪波动,如恼怒、焦虑、抑郁等,极易导致肝气郁结。气郁则化火,肝火上炎,进而引发肝阳上亢。肝阳上亢时,气血上冲于头目,就会出现头晕、头痛等高血压常见症状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能发现,一些性格急躁、容易生气的人,往往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,这与古中医的理论是相符的。例如,一位中年男性,由于工作压力大,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,情绪极易波动,经常因小事而大发雷霆。渐渐地,他开始频繁出现头晕、头胀的症状,测量血压发现高于正常范围。从中医角度来看,这就是典型的情志失调导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。

饮食不节生痰湿内阻

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中提出 “无痰不作眩” 的观点。在古中医理念里,饮食不节制,过度食用肥甘厚味、辛辣油腻之品,或者长期饮酒,会损伤脾胃功能。脾胃一旦受损,运化水湿的能力就会减弱,水湿内停,凝聚成痰。痰湿阻滞于经络之中,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就会出现头重如裹、胸闷、肢体困重等症状,同时也可引发血压升高。比如,有一位体型较为肥胖的患者,平时喜爱吃各种肉类、油炸食品,且食量较大,还经常饮酒。一段时间后,他感觉身体沉重,头部昏沉不适,测量血压后发现血压偏高。经过中医诊断,属于饮食不节导致的痰湿内阻型高血压。

年老体衰造成肝肾阴虚
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,肝肾之阴也会自然亏虚。《景岳全书》中提到:“阴虚于下,阳亢于上。” 肝肾阴虚时,阴不制阳,虚阳上亢,从而引发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等症状,血压也会随之出现波动。以一位老年女性为例,她步入老年后,经常感到头晕目眩,耳鸣如蝉,晚上睡眠质量很差,腰膝也常常酸软无力。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血压偏高,中医诊断为年老体衰导致的肝肾阴虚型高血压。

古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治疗案例

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治疗

患者基本情况:赵先生,48 岁,企业管理人员。由于工作性质,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,精神高度紧张,且性格较为急躁。近几个月来,常感觉头目胀痛,面红目赤,情绪激动时症状加剧,同时伴有口苦咽干、急躁易怒等症状。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测量血压为 165/105mmHg。

中医辨证: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及舌脉表现,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。

治疗方案:采用平肝潜阳、清热息风的治法。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。处方如下:天麻 10g、钩藤 15g(后下)、石决明 30g(先煎)、黄芩 10g、栀子 10g、牛膝 15g、杜仲 10g、桑寄生 10g、夜交藤 15g、茯神 10g。每日一剂,水煎服。

治疗效果:患者服用中药两周后,自觉头目胀痛症状明显减轻,面红目赤的情况也有所改善,情绪较之前稳定。继续服用一个月后,复查血压降至 140/90mmHg,其他伴随症状也基本消失。随后,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方,进行巩固治疗,以防止病情反复。

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的治疗

患者基本情况:钱女士,52 岁,家庭主妇。体型偏胖,平时饮食不规律,喜食甜食、油腻食物,且运动量较少。近期常感觉头重如蒙,仿佛头上戴着一顶沉重的帽子,胸闷不适,食欲不佳,肢体困重乏力。舌苔白腻,脉滑。测量血压为 155/95mmHg。

中医辨证:综合患者的表现,中医辨证为痰湿内阻型高血压。

治疗方案:治法为燥湿化痰、健脾和胃。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加减治疗。具体药方为:半夏 9g、白术 12g、天麻 9g、茯苓 15g、陈皮 6g、泽泻 10g、薏苡仁 15g、白蔻仁 6g(后下)、甘草 3g。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同时,医生还嘱咐患者调整饮食结构,减少甜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,增加运动量。

治疗效果:经过一周的治疗,钱女士头重如蒙的症状有所减轻,胸闷感缓解,食欲也有所恢复。继续服用中药一个月,并坚持调整生活方式后,血压降至 135/85mmHg,肢体困重乏力的感觉明显减轻,整个人也感觉轻松了许多。后续,医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,适当调整药方,巩固治疗效果。

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的治疗

患者基本情况:孙先生,65 岁,退休教师。近年来,常感觉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晚上睡眠质量差,多梦易醒,同时伴有眼睛干涩、视物模糊的症状。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测量血压为 150/100mmHg。

中医辨证:依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,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型高血压。

治疗方案:治疗以滋补肝肾、养阴息风为原则。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。药方组成:熟地黄 24g、山茱萸 12g、山药 12g、枸杞子 15g、菊花 9g、泽泻 9g、丹皮 9g、茯苓 9g、女贞子 15g、旱莲草 15g。每日一剂,水煎服。

治疗效果:一个月后,孙先生头晕耳鸣的症状有所缓解,腰膝酸软的情况也有所减轻,睡眠质量明显改善。继续服用中药进行调理,三个月后复查血压降至 140/90mmHg 左右,眼睛干涩、视物模糊的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医生根据其恢复状况,调整药方,让患者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。

古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特色与优势

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

古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个脏腑、经络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影响。在治疗高血压时,不仅仅着眼于血压的降低,更注重从整体出发,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、生活习惯、情志状态等因素,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。如上述案例中的三位患者,虽然都患有高血压,但由于病因病机不同,症状表现各异,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也各不相同,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、精准治疗。

多种疗法综合运用

古中医治疗高血压并非单纯依靠中药,还常常结合针灸、推拿、食疗、情志调节等多种疗法。例如,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,在服用中药的同时,可配合针灸太冲、曲池等穴位,以平肝潜阳;对于痰湿内阻型高血压患者,除了药物治疗,还可通过推拿按摩足三里、丰隆等穴位,促进脾胃运化,化痰祛湿;在饮食方面,根据不同证型为患者提供相应的食疗建议,如肝阳上亢型患者可多食用芹菜、苦瓜等清热平肝的食物,痰湿内阻型患者可多吃薏苡仁、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物。这种综合治疗的方式,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,提高治疗效果。

注重预防与养生

古中医素有 “治未病” 的理念,在高血压的防治中,注重预防和养生。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,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保持心情舒畅等,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延缓病情的发展。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,在治疗的同时,也强调养生保健,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,提高生活质量,预防并发症的出现。

结语

古中医对现代高血压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,其辨证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且行之有效。通过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辨证论治,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,古中医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特色与优势。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,古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和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,能够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。我们应深入挖掘和研究古中医的理论与实践,将其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,为广大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