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生活中,刷牙是我们每日必不可少的清洁环节,牙膏、牙刷等琳琅满目的口腔护理产品任人挑选。但在遥远的古代,没有这些现代工具的华夏先人,又是如何保持牙齿清洁的呢?让我们穿越时空,探寻古人独特的护齿智慧。
漱口:最古老的口腔清洁法
早在先秦时期,漱口就已成为古人保持口腔清洁的常用手段。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记载 “鸡初鸣,咸盥漱”,意思是清晨公鸡打鸣后,人们就要起床洗漱,这里的 “漱” 指的就是漱口。古人常用的漱口剂多种多样,盐水便是其中之一。盐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,用盐水漱口能有效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滋生,保持口气清新。除了盐水,浓茶也是古人喜爱的漱口选择。茶叶中富含单宁和氟化合物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这些成分具有抗菌、预防龋齿的功效,古人虽不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,但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浓茶漱口对口腔健康的益处。此外,酒也被用于漱口,酒中的酒精能够起到消毒作用,一定程度上保护口腔卫生。
揩齿:从手指到 “齿木” 的进阶
随着时间的推移,单纯的漱口已无法满足古人对口腔清洁的更高要求,揩齿法应运而生。揩齿,即擦牙,最初人们直接用手指蘸取盐或药物放入口中揩齿。这种方法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已出现,虽然简单,但能更直接地对牙齿进行清洁。后来,人们开始使用 “揩齿巾”,也就是用布来擦洗牙齿,相比手指,揩齿巾能更好地清洁牙齿表面和缝隙。
而 “晨嚼齿木” 的出现,为揩齿法带来了新的变革。所谓 “齿木”,通常是指植物枝条,这一刷牙方法深受印度佛教文明的影响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,印度人饭后用杨树枝清洁牙齿的习俗也逐渐被中国人接受。古医书《外台秘要》记载,将杨枝一端咬软,蘸上药物揩牙,可使牙齿 “香而光洁”。除了杨枝,槐枝、桃枝、葛藤等带有苦、涩、辛、辣味道的植物枝条,也都可以成为 “齿木”。晚唐时期,杨柳枝更是成为常见的牙齿洁具。人们把杨柳枝浸泡在水中,使用时用牙齿咬开,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,如同细小的木梳齿,成为方便实用的天然牙刷,这便是古语 “晨嚼齿木” 的由来。
牙刷的诞生与发展
到了宋代,真正意义上的牙刷开始出现。北宋人温革在《琐碎录》中提到 “早起不可用刷牙子,恐根浮兼牙疏易摇,久之患牙痛,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”,这里的 “刷牙子” 就是牙刷。当时的牙刷多以骨、角、竹、木等为材料,在头部钻两行毛孔,植入马尾作为刷毛。宋代已经有了专门制作、销售牙刷的店铺,这表明牙刷在当时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。
元代《御医院方》中记载 “用刷牙子蘸药刷上下牙齿,次用温水漱之”,详细描述了当时人们使用牙刷刷牙的方式。不过,由于古代牙刷的刷毛多为马尾或动物鬃毛,质地较硬,很多医家认为使用这样的牙刷会损伤牙齿。如南宋《养生类纂》、明代《遵生八笺》等都有相关记载,提醒人们使用硬毛牙刷的危害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倡,对于牙齿稀疏的人,可用炉甘石、石膏等粉末擦牙,忌用牙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对牙刷的制作材料不断改进,从动物鬃毛逐渐发展到使用植物纤维等更柔软的材料,以减少对牙齿和牙龈的刺激。
牙膏与牙粉:清洁配方的演变
古人在寻找清洁牙齿工具的同时,也在探索各种清洁配方。宋代时,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。古人将茯苓等药材煮成 “古牙膏”,早起用来漱口。如果觉得清洗不干净,便会用手指或杨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齿。
除了牙膏状的清洁物,牙粉在古代也颇为流行。苏轼可谓是牙粉制作的 “发明家”,他将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,筛出细粉装入小布袋,制成了独特的牙粉。使用时,将牙粉用水泡一天,再放入开水中煮一会儿,刷牙时舀一小勺放入口中即可。在古代医书中,也记载了许多牙粉的配方。如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记录的一种配方,用柳枝、槐枝、桑枝加水熬制成膏,再加入姜汁、细辛等物混合,就成了具有清洁和保健功效的牙粉。
结语
华夏先人在刷牙这件事上,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。从简单的漱口到使用各种工具和配方清洁牙齿,古人不断探索和改进口腔护理方法。他们的经验和智慧,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生活提供了有趣的视角,也为现代口腔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