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山西是华夏古文明的核心? - 土花生

为什么说山西是华夏古文明的核心?

2025-01-13 22:07:46
关键字:山西 华夏 古文明 核心

从中国地形地貌上来看,山西跨黄河、海河两大水系,东部的太行山与西部的吕梁山,与中间夹着的恒山、五台山、系舟山、太岳山和中条山以及散落的盆地平原,形成了独特的“山”字格局。盆谷相连,从北到南出现了“两河五盆一线穿”的奇观。

IMG_256

IMG_257

一、两山夹一川,地势险要,雄关众多

山西兼有黄土丘陵、高原盆地、平原台地等复合山地地貌,两山夹一川,这种“表里山河”的复杂地形,也成为古代众多方国栖身地首选。

据考古学家对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,龙山时代的陶寺遗址已进入方国社会。这些方国散布在山西高原和黄河流域各处,大的如鬼方、土方、工方、沚方、马方、羌方,小的如缶方、先方、亘方、长方、甫方、基方等。

IMG_258

之后邦国吞并方国或才者国臣服于邦国,邦国再发展成后来的王国,位于中原的夏王国便是在与周围邦国的冲突中崛起的。

独特的地形优势,也使得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长期称霸中原,压制齐、秦、楚三国,所谓的“齐一而晋四也”,就是指的春秋五霸中,实则晋国占了四席。

“太行山首始于河内,北至幽州。”,呈“S"状的太行山,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两大地理区的分界线,也是晋国天然的屏障。

IMG_259

由于地球岩层和地质构造演化,太行山顶其实并不陡峭,大多数有平坦的山顶平台,台内视野开阔,河流纵横,比如五台山,“五台山五峰耸立,高出云表,山顶无林木,有如垒土之台,故曰五台。”,正因为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,所以取名为“五台”。

五台山独特的古夷平面、冰川地貌、高山草甸景观、冻胀丘、冰缘地貌等的地形地貌,对研究地质文化史有着重要的意义,因此有“中国地质博物馆”、“国家地质公园”之称。

IMG_260

山西雄关众多,如娘子关、雁门关、平型关、倒马关、壶关、紫荆关、虹梯关、天井关、宁武关等,峡谷毗连,地势险要。

太行山上还有著名的太行八陉:军都陉、蒲阳陉、飞狐陉、井陉、滏口陉、白陉、太行陉、帜关陉,自古是商旅贸易通衢,兵家纷争要地。太行八陉是连接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咽喉要地,控扼这些要道就能掌握三省交通的命脉。

《述征记》:太行山首始于河内,自河内北至幽州,凡百岭,连亘十二州之界,有八陉。

IMG_261

东汉官渡之战后,曹操为了平定北方,彻底铲除袁绍的势力,率兵北上亲征。

在白陉古道行军途中异常艰辛,风雪交加,山中时不时还会跳出来一只猛兽袭击。羊肠坂小道盘旋弯曲,战车一路颠簸,车轮子都折腾断了还没有到达目的地。

他曾作诗感慨:“北上太行山,艰哉何巍巍!羊肠坂诘屈,车轮为之摧。”。

IMG_262

并州刺史高干开始据守壶口关,后来逃出壶关打算向匈奴求援,留自己的部将守城。壶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依靠山川之利,仍然坚持三个月,最后才被曹操攻破。

《河图括地象》云:太行,天下之脊。

IMG_263

太行山也是京津地区和华北平原的水源区,区域内如漳河、丹河、沁河,都发源于山西境内,由西向东穿过太行山流向华北平原,东部山区则有子房河、峪河、淇河等。

八百里太行山,将华北大地一分为二,对华北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整个山西,实则是当时中原王朝牢固的铁木栓,“得太行者,得天下。”还真不是吹的。

IMG_264

恒山被称为“北国万山之宗”,气势雄伟,山势险要,为大同盆地、忻定盆地的南北屏障,为忻定盆地与河北平原的东西屏障,也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山间河谷处的紫荆关、倒马关、平型关、雁门关、宁武关虎踞为险,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、冀中平原之关隘要冲。历代王朝都曾在此展开过争夺战,至今还有很多关隘、城堡、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得以留存下来。比如恒山上的翠薇山、雁门山就是古代争战的重地之一。

IMG_265

吕梁山自北而南包括芦芽山、云中山、关帝山、紫荆山、龙门山等,向西南延伸入陕西境内。

吕梁山古称为骨脊山,山脊被黄河及汾河支流分割,形成岭谷犬牙交错的格局,其中的姑射山历来为三教九流汇聚之地。吕梁山也是黄河晋陕峡谷段和海河、汾河水系的分水岭。

《汾州府志·山川》:吕梁山,在永宁州治东北一百里,与交城县接壤。禹治水经于此。郦道元谓:吕梁之石崇竦,河流迅荡,震动天地。此禹既事壶口,乃治梁及岐也。其名骨脊,以太山在左,华山在右,常山为靠,嵩山为抱,衡山为朝。此山穹窿居中,为天地之骨脊,山半有寸厚蛤壳,揽舟大铁绳。

IMG_266北武当山

二、中原战乱中,百姓的庇护地

纵观中国百家姓氏的源流与繁衍,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被提及的频率相当高

这是因为在元末,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,山西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区域内风调雨顺,百姓安居乐业。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,大量逃往山西避难,这使得山西人口激增,出现了丁多地少、人满为患的局面。据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:明洪武十三年(1381年)全国总人口为5987万人,其中山西人口就多达410万人。

明王朝建立后,为了协调北方人口严重的不均衡,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、长达50年的大移民。经由洪洞县大槐树处,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高达百万人之多,这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。

IMG_267

这不是说原来的移民全部住在洪洞,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,因此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。当时明王朝规定,凡是移民的人,都要先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,然后从这里出发,再分别迁往中原各地。

明初的大移民,共涉及到十八个省、五百个县,八百八十一姓,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,2217个县市,遍布神州大地,也因此有了百家姓很多姓氏家谱中,有记载其先祖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一脉之说。

“问我祖先在何处?山西洪洞大槐树。”,至今海内外大槐树的移民后裔,还会来到洪洞,寻根祭祖。洪洞大槐树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朝宗圣地。

其始为城者,适当大路津要,骅骖之所奔驰,商旅之所往来,轮蹄之声昼夜不绝”《惠远桥记》

时至今日,洪洞县仍然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。截至2022年末,洪洞县常住人口有62.68万人之多。

IMG_268

三、首都经济圈的水源涵养地

正因为山西众多山地隆起,盆地下陷,发源于山西的湖泊河流才会沿着峡谷外流。境内千余条河流,属于黄河水系的有142条,如汾河、沁河、涑水河、三川河、昕水河、丹河等;属于海河水系的有81条,如滹沱河、漳河、桑干河等。而这些河流大多数发源于山西境内,向省外发散流出,因此有了“华北水塔”之称。

IMG_269

汾河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,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,全长695公里,源自于管涔山,流经宁武、静乐、娄烦、太原、清徐、交城、祁县、文水、平遥、介休、灵石、霍县、洪洞、临汾、襄汾、曲沃、侯马、新绛、稷山、河津等20个县市。

《山海经》云:管涔之山,汾水出焉。此汾河源也。

汾河支流众多,干流自源头到入黄口,沿途接纳大大小小支流有上百余条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汾河就成为运输粮食的重要通道。

IMG_270

公元前647年,晋国发生饥荒,秦国运粮的船队从关中出发,沿渭水、黄河、汾河浩浩荡荡,直达晋国,史称“泛舟之役”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事件。

隋唐两代,汾河的漕运达到了兴盛时期。

吕梁山区一直是历朝各代重要的木材产地,所产的原木顺黄河、汾河运出,曾出现过“万木下河汾”的情景,但过度的采伐森林资源,也使得汾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,汾河一度从夕日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荒芜秃岭。

到了清代,汾河水量日益萎缩,已经难以支撑起航运。

IMG_271

发源于山西北高原繁峙县的滹沱河,在山西境内的支流较多,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42条,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3条,而其中尤以清水河、阳武河、云中河、牧马河、乌河5条支流最大。

滹沱河在山西境内河长约260公里,它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,源于山西,归于河北。

由于滹沱河由山西高原东下突入平原,水流湍急,进入平原改道频繁,经常泛滥成灾。所以古代称它为“恶池”或“虖池”、“滹池”。虖,虎吼的意思。历代对滹沱河有过治理。

西汉末年,邯郸术士王郎自称皇帝后,发布通缉令,以十万户封邑悬赏刘秀的头颅。刘秀出逃,逃到滹沱河岸时,没有船,正好河面封冻,刘秀险险逃过一劫。

《后汉书·光武本纪》:光武以王郎新盛,乃北徇蓟。晨夜兼行,蒙犯霜雪,天时寒,面皆破裂。至滹沱河,无船,适遇冰合,得过,未毕数车而陷。

IMG_272

四、地上文物看山西,盘点山西古建之最

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,山西文物多达531处,居全国第一。

来看一下山西众多的名胜古迹中,能当得起全国之“最”的文旅资源——

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、亚洲首次发现的属于早更新世初期人类文化遗址:西侯度遗址

IMG_273

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:陶寺遗址(帝尧都城所在);

IMG_274

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:陶寺观象台

IMG_275

中国现存唯一一座、同时供奉儒释道三家的庙宇:悬空寺

IMG_276

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:壶口瀑布

IMG_277

中华第一关:雁门关

IMG_278

中华第一楼:飞云楼

IMG_279

佛教名山之首:五台山

IMG_280

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:平遥古城

IMG_281

国内仅存的三座唐木构:南禅寺、广仁王庙、佛光寺

国内最高、现存最完整的多彩琉璃塔:广胜寺飞虹塔

IMG_282

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:云冈石窟

IMG_283

国内最高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:应县木塔

IMG_284

国内最古老的戏台:二郎庙戏台

IMG_285

国内最大最古老琉璃照壁:大同九龙壁

IMG_286

全国以“寻根”和“祭祖”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:洪洞大槐树

中国第一家票号 :日升昌;

IMG_287

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:芮城广仁王庙

IMG_288

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:龙山石窟

IMG_289

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:忻州南禅寺

IMG_290

太行第一雄峡:八泉峡

IMG_291

目前始建最早、规模最大、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:解州关帝庙

IMG_292

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、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、跨越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:晋祠;

IMG_293

体积最大、份量最重、数量最多、工艺最精、历史最早的铁牛:蒲津渡遗址四大铁牛

IMG_294

黄河上最早出现的浮桥:蒲津桥;

IMG_295

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、隋唐时期最大的桥梁工程:蒲津渡遗址;

IMG_296

中国现存最早的砖窑洞建筑群:吕梁市柳林县锄沟村;

IMG_297

中国北方岩溶区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: 山西全省有大小岩溶泉域370多处,地下岩溶水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,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5%以上。

......

山西的古建之最太多了,单是冠绝一方的就列不完,但以上这些还只是沧海一粟。

IMG_298

在古建筑领域,山西占据着独特的地位。据统计,山西现存登记在册的各类古建筑达18418处,其中木结构建筑就有9053处。全国现存宋、辽、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共有183座,山西就占了150座;元代及其之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全国440座,山西占了350座。

在这当中,上党地区已知宋、辽、金以前的古建筑约80座,占全国一半。正因为上党古建众多,才有了“山西文物看上党”这一说法。

IMG_299

山西之所以能留下如此之多的古建,也是其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所致。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,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,黄土高原地势较高,气候相对干燥,自然灾害不容易蔓延,延缓了古建的老化;而山西群山环绕、盆地串联、山脉屏翼的地形,也使历朝外敌入侵和内战兵灾的破坏较小。

由于山西古建筑数量庞大、分布零散,一些偏远地区的古建甚至缺乏管理人员维护,任由它们在风吹雨打中消亡或者遭受人为的损毁或倒卖,这不能不让人深为痛惜。

保护山西古建,亟不可待,而又任重道远。

IMG_300

拥有数千年的文化遗产遗址,山西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华夏古文明的核心

“自古为王者,欲定天下,必固山西。”山西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地貌造就了山西,千年的文明积淀也成就了山西的文化底蕴,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山西名副其实。

IMG_301

IMG_302

锡崖沟挂壁公路

当前暂无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