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看了一部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,他其实是一部喜剧,但我笑着笑着却哭了,为什么哭了呢?一声叹息后,我想到了一个词:阶级
一句话,这个电影本就不是给我看的电影。但资本就是要给我看,恶心了我,我还要付费,我还要笑!
那么有人会问:中国现在还存在阶级吗?
很明显是存在的。《抓娃娃》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首富想让儿子子承父业,人为创造贫困来磨炼儿子的故事,里面传递的价值观对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借鉴意义,再说首富的钱来自哪里,难道不就是在看电影的你我他吗?这是一部披着亲情外衣的炫富片。相信很多人看过后心里很不 舒服,但又说不清楚是哪里不舒服,我建议某些人不要自作多情的站在首富的角度看问题了,我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告诉你:阶级剥削就是这样赤裸裸!
问题二:什么是阶级?
阶级 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,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 关系的不同 而分成的集团,如农民阶级、工人阶级、资产阶级等。
农民阶级因为有土地这个生产资料,所以是农民。
工人阶级因为有机器这个生产资料,所以是工人。
如果农民的土地不是农民的,工厂的机器不属于工人,那他们还敢说自己是农民或者工人吗?本质上 他们都沦落为了无产阶级,他们以为卖了土地卖了机器而买了房,自己好像富有了,实际上钱是印的、房是盖的,而土地和机器却落到了少数人手里,这些人每月的工资可能只有1元,但这些少数人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中产阶级是什么阶级?
“中产阶级”一词最早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,深挖下去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定义,指的是一群相对富裕并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阶层,这个“相对富裕”是多么富?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天赋,过得比亲戚朋友们好的人。这群人自认为脱离了农民或者工人,衣冠楚楚,实际上他们的发家仅仅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,他要是认为小老板或者专家什么的高人一等,那他就大错特错了!韭菜长得分外高而且又自毁根基,那么经济危机一来临,他会死得非常惨!
那么,扪心自问,你属于哪个阶级?
阶级与阶层
比如前面说的“中产阶级”“小老板”实际上属于阶层,无论是出身农民,还是出身工人,实际上都属于阶层范畴,毛主席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富农。阶层 是社会中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群体的统称,他是天然形成的。阶级是组织起来的阶层,比如泰山会、共济会、某某商会,阶级内部成员可以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个共同体的强大,也老老实实地接受这个共同体的约束,有组织有分工,可以牺牲“小我”完成“大我”。
那么问题四?都什么年代了,还谈阶级?有剥削吗?
答案是有,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中,我付出了时间,付出了金钱,领略了一种与我毫不相关的价值观,有人说,你可以退票呀,你可以立马离场呀,为什么还看完了,这就是问题所在,就像家人做手术前签的协议,这是一种“自愿被剥削”,说到底,剥削的本质是一种控制。
有人说,我都快活不下去了,不要说些没用的。来 资本家先生,来剥削一下我吧,我给你起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,叫企业家,你看 我给你打工如何?
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问题:剥削有功吗?
我小的时候听父母说,村里的地主,那真的是比佃农都辛苦,起早贪黑,那后来为什么要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呢?这是因为,任何阶级都有其自身的意义,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而且是一种局部服从整体,逐步觉醒的过程。马继业的老爸马成刚确实是农民出身,也深刻感受过生活的不易,所以才会想到让儿子马继业“重走长征路”,但是他已经跻身资产阶级,整个的家庭、经济、思维均已异化,所以他的大儿子马大俊看到的只有荒唐,马继业则是感觉世界不真实,那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?真实的世界是马大俊可以衣食无忧,他可以去挑战珠峰,马继业则是从出生就可以对周围的所有人颐指气使,他甚至可以去萝莉岛体会为所欲为的感觉,他会“先富带后富”吗?正常人不会。
所以回到问题:剥削有功吗?早期有功,短期有功,长期有害。历朝历代的治乱更迭早就说明这一点了。
阶级矛盾不可调和
怎么说呢?如果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话,马继业就不会感觉他的世界不真实了。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围着他转的时候,正是别人的劳动力被他肆意支配的时候,如果没有法律,这种支配可以是毫无下限的,对了,国家正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。就像重力与支持力,主动的阶级因为自身的优势,会身不由己的主动,去强占、去骗取、去转移、去做空大众的财富,被动的阶级本身不占有优势,资源就那么多,如果不团结起来,单枪匹马,那结局只能是每个个体都无法生存。你说你要自由,其实是被割的自由,你说你要民主,其实是舆论引导的民主,你有什么?其实你只有一群难兄难弟,唯有团结才能形成支持力,唯有与重力不停的抗衡,才能争取到支持力的生存空间。所以说:阶级矛盾不可调和,阶级斗争在所难免。